农业大省、粮食大省承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,也面临着经济发展的现实压力。如何平衡粮食安全责任与经济发展需求,是粮食大省必须解答的时代课题。
粮食大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,但也失去了很多发展经济的机会,影响了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增收。新的一年,面对人口增长、消费升级、资源环境约束等多重挑战,粮食大省不能止步于“天下粮仓”的定位,应积极发展生态养殖,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,全力打造粮食产业发展新高地,实现从“产粮大省”向“产业强省”的跨越,通过发展生态养殖、农产品加工业,为经济发展开辟新路径。
积极发展种养一体化的生态养殖,是粮食大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,在确保粮食产量的同时,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。从经济效益看,生态养殖通过畜禽过腹转化,将粮食和秸秆转化为肉蛋奶等高附加值产品,提高农业综合效益。从生态效益看,畜禽粪污经过处理后还田利用,可以有效减少养殖污染,改善土壤结构,提高耕地质量。目前,生态养殖推广还面临着养殖设施投入大、技术要求高、粪污处理成本高、市场风险大等各种问题,需要政策支持、科技支撑和市场引导协同发力,推动粮食大省向养殖大省转型,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粮食大省单纯依靠粮食生产和生态养殖难以支撑起地方经济的发展,工业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,是破解“高产穷县”困境的关键路径。应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,做足做活“粮头食尾”“畜头肉尾”“农头工尾”文章,延伸产业链,提升价值链,打造供应链,把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,实现经济效益倍增、农民收入水涨船高。“粮头食尾”,就是构建从粮食种植到食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,把粮食变成高附加值的食品。“畜头肉尾”,就是构建从畜禽养殖到肉制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,把粮食转化为肉蛋奶,再通过深加工,把初级农产品变成高附加值的肉制品,带动饲料加工、兽药生产、冷链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。“农头工尾”,就是构建从农业生产到工业加工的完整产业链,把农产品变成工业原料,再通过深加工,生产出附加值更高的产品,实现从农业到工业的华丽转变。
从“产粮大省”到“产业强省”转型,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需要统筹谋划城乡空间布局、产业发展、公共服务、基础设施建设,推动兴业、强县、富民一体发展,促进城乡共同繁荣。应从城乡融合发展的高度,合理规划城乡发展空间,优化粮食生产功能区,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,把更多产业链留在农村。推动教育、医疗等优质资源向县域下沉,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,重点改善农村交通、水利、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条件,为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提供支撑。推动兴业、强县、富民一体发展,不断壮大县域经济,增加种粮农民收入,激发粮食生产的内生动力。
城乡共同繁荣是粮食大省发展的最终目标,应通过产业带动、就业促进、服务共享,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,构建起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。(本文来源:经济日报 作者:刘慧)
有话要说...